#47. 羽仁未央,溫子,垂水景
90年代在香港,大概相若的一個時期認識了三位日本朋友:羽仁未央,溫子,垂水景。羽仁未央乃著名導演羽仁進之女,未央於去年(2014)不幸去世。溫子與香港的攝影朋友也較熟絡。1994「中港台當代攝影展」,飯澤耕太郎特意來港看展覽,便是由溫子當翻譯。垂水景熱衷有關電子平台創作事項,當時我們正在出版「秩智」,一份發表數碼平台創作版物。「秩智」與「女那禾多」的模式一樣,但卻是附刊在邱良出版的「攝影藝術」。垂水景訪港的時候同時也認識了設計師李永詮,他們促成了一份很好的出版物「Visual Quest」。
#46. 飯澤給我的造像
飯澤耕太郎以談論攝影見稱,但我從未見過他拍照片。在另一方面,他是個愛繪寫的人。那天在香港外國記者會聚面,他邊談邊寫,不經意地給我畫了一造像。這像片後來就夾存在他送我的詩集內。當天會面前大家共看了我爲藝穗會畫廊(即落座外國記者會左側)策劃的一個小展覽:「Four Views」。展出蘇慶強,李志芳,邱良,張益平等四人。飯澤給我的造像便是繪在該展覽的邀請咭背面,127mm x 178mm,厚手啞面暗紋咭紙。

Labels:
飯澤耕太郎
#45. 飯澤耕太郎詩集「茸日記」
飯澤耕太郎也寫詩。他的詩集「茸日記」於1996年6月出版,是年9月他訪港的時候送了我一冊。詩集由三月兔社出版,開度130mmx214mm,內文共48頁,小巧精緻,硬皮簡精裝外有護套。卷末有自述小文,其中提到十多年來從事攝影評論工作,與詩漸漸疏遠。

Labels:
飯澤耕太郎
#44. 飯澤耕太郎「寫真表現的現況」
香港攝影師朱德華1986年畢業於東京綜合寫真專門學校,當時飯澤耕太郎在該校任教。我手上有一冊該校於1994年出版的「寫真表現的現況」,原為飯澤於1992年在是校的秋季講座內容再加筆而成。書分八章,其中有不少篇幅他談及自己怎樣進入了攝影寫作及編輯的領域。封面選刊了山本糾的作品。

Labels:
飯澤耕太郎
#43. 飯澤耕太郎「都市之視線」增補版袋裝本
我在#7提過飯澤耕太郎的「都市之視線」,最近在圖書館看到一冊袋裝版本。平凡社,2005年10月初版。是個版本亦是個增訂本,比原來版本多收入四篇補論,分別談及野島康三,福原信三,淵上白陽,安井仲治。卷末並收評論家海野弘解說文。

Labels:
飯澤耕太郎
#42. 荒木經惟卡拉OK唱
有一回飯澤耕太郎來香港講日本攝影。晚上我約了少許朋友在外國記者會一同飲酒談天。飲盡飯澤卻猶意未盡,探問甚麼好去處可以卡拉OK。一面看著荒木投入的卡拉OK唱,我一面墜入沉思,想著日本人唱卡拉OK可能好像我們廣東人上茶館一樣,生活情趣的一部份。1996年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爲他的「摺皺系列」邀請了幾位藝術家作演繹式創作,包括森村泰昌,荒木經惟,Tim Hawkinson及蔡國强。有個故事是大會展出之晚,荒木在原不是節目程序下在台上忽然出來大唱卡拉OK,引來全場熱烈反應。這個故事出另一日本朋友之口,未有細緻核正。

Labels:
荒木經惟
#41. 共舞荒木經惟
#40. 荒木經惟贈MINOLTA TC-1
荒木向著我們那邊又拍了一些照片。隨後他對Holly說要送給我們他手中那部MINOLTA TC-1。事來突然。接受,喜悅但也沒有想過如何應對。他一面將已拍的膠卷拿下來放入自己提包。我對照相機的品種也不敏感,除了職業用的機種,我抓拍用的只有兩部MINOX,自80年代開始使用。二機各放左右褲袋,左裝Kodachrome,右置Tri-X。彷如快鎗。當時的CONTAX Tvs還是剛買入不久,熱身階段也。我們說你在機上簽個名吧。是晚的節目由荒木安排,在他熟稔的酒吧。他囑我們拿出日間所贈的照相機,用尖剪之類利器,簽名,刻寫於相機的背面。

Labels:
荒木經惟
#39. 初遇荒木經惟
#38. 寫真新世紀評審
曾經被寫真新世紀邀請作客座評判的包括:Robert Frank (1994),Sarah Moon (1999),Martin Parr (2003),Miwa Yanaqi (2004),William Eggleston (2005)。日本國內的亦包括:橫尾忠則 (2000),都築響一 (2001)等。這個陣容(加上固定之評審團)可見主辦者的視野。寫真新世紀亦被稱為日本攝影新一代的少林寺,人材輩出也。其中也隱見荒木之影子。New egoism 88,是他們的一份光盤出版物,收選部份參展者作品。寫真新世紀舉辦19年後,評審團由新一代擔當,團隊多名成員圴曾獲寫真新世紀優秀賞或大賞:大森克己(1994優秀賞),佐內正史(1995優秀賞),蜷川實花(1996優秀賞),HIROMIX(1995大賞)。交棒與接力風光也足以令人思考。

Labels:
寫真新世紀
#37. 寫真新世紀訪問
寫真新世紀的評審要各自選出一名優秀賞,我選了Valérie BELIN。大會替我做了一個頗長的訪問發表在他們的刊物,問的大都是個人創作的問題 。訪問尾聲,他們問我對日本當時攝影的看法。年青一代從嚴謹拘謹的模式全開放過來,自動機與私生活隨手拍洪潮泛濫,我說森山大道自70年代沉寂後再開始活躍及受重視,在傳統嚴謹攝影與無章隨意之間對新一代會起著積極的作用。大會在該年度下半年選了森山爲客座評判也可謂不謀之合。

Labels:
寫真新世紀,
Valérie BELIN
#35. 森山大道三藩市美術館展
#34. 岩波「日本寫真家」40冊第37
1997年間飯澤耕太郎(連同長野重一及木下直之)為岩波書店編輯了一系列介紹日本攝影師,共40冊。另加一別卷爲日本攝影史概說。有一回造訪東京,飯澤贈我其中第37冊,即森山大道之冊。我在多倫多開設畫廊,展過荒木經惟之後也有興趣展出森山大道,由於不直接認識森山,便請飯澤引介並擔當翻譯。會面的印象是森山平實納言,但不如他的文字書寫如注。當時森山大道答應了做展覽,細節交由他的經理人跟進。

Labels:
森山大道
#33. 森山大道「遠野物語」袋裝本
2011年一月我在東京逗留了一星期,看見坊間森山大道的書籍林林總總。他過去的自拍像、他的工作個案照,俱俱都是開本華麗。火紅程度也可見一班。我不算是個照片集槐集者,也不是個寫真集投資人,不然應該有很可觀的獲利。十年前在東京小書店看見荒木的雜誌別冊,密封在塑料袋,出版才是數年,索價已是見倍。我買照片集比較隨緣,而且不少也爲朋友所贈。森山的書,這回我只買了他的「遠野物語」袋裝本(光文社文庫,2007)。此書據1976年版複刻。

Labels:
森山大道
#32. 橫尾忠則設計森山大道回顧展海報
#31. 森山大道簽名本
我手頭的日本攝影集不少都是在新宿四丁目一間小書店MOLE購買。店內還有一小展廊,不過MOLE已於數年前結業了。我在那裡買過一冊森山大道的Fragments | Representation of Moriyama Daido 1964-1998 (226x278mm,1998年10月初版)。書外有銀色壓凸護套,內附有獨立釘裝之文字本,椹木野衣寫森山大道。後來才發覺這是簽名本。

Labels:
森山大道
#30. 森山大道「劇場寫真帖」複刻本
十多年前買過一冊森山大道「劇場寫真帖」複刻本(148x200mm,1995年12月新潮社)。「劇場寫真帖」原版是方度的,長身的複刻本,保持了原版的版面設計並天地留白,換句話說,書版是縮細了。印刷是日本在七八十年代常用,反差較強而黑色特別濃烈的那種,正適合森山的照片。

Labels:
森山大道
#29. 森山大道「劇場寫真帖」
前兩天收到島尾伸三寄贈「Japanese Photobooks of the 1960s and '70s」(Aperture, 312x238mm, 240頁,2009年第一版)。Ivan Vartanian與金子隆一合著,所編收諸書即金子之藏品也。書前並有訪問森山大道一文,森山談他早期所出版的幾本書。森山大道的第一本攝影集「劇場寫真帖」與寺山修司合著(寺山文)所拍之劇場也即寺山修司實驗劇場。該書於1968年初版,經典耳。

Labels:
森山大道
#28. 合田佐和子
#27. 橫尾忠則在秩智
#26. 寺山修司的逝世
#23. 「寺山修司劇場美術館」
最近在圖書館看到「寺山修司劇場美術館」(2008年5月第一刷,共216頁)乃青森縣立美術館大展的一份詳盡版圖錄。也可說是有關寺山修司從來最大規模的展覽。曾與其合作之人盡在。寺山修司1983年逝世,據書中年表所示,他死後作品之演出每年圴沒間斷。八十年代初在香港看過他的電影如「上海異人娼館」,「草迷宮」等還是常常在腦在目。

Labels:
寺山修司
#22. 饭泽耕太郎「荒木!」
#21. 荒木經惟漱口刷牙的照片
2008年我開始了一項拍攝計劃「二讀記及一些商榷的事項」,以自己書架上的本子作為被攝物。書本是客觀物體,所謂商榷事項泛指我與他們之間的過從細節。也可說是關於主觀的一種抽象說法。這樣龐大的拍攝計劃我當然不會少了荒木。「荒木!」,饭泽耕太郎寫荒木經惟。關於該書封面的漱口刷牙照片可以說是非常荒木經惟的隱喻。(「二讀記及一些商榷的事項」大部份照片在LA店都有售,8x10)

Labels:
荒木經惟
#20. 島尾伸三私生活攝影
2002年島尾伸三送過我一冊他的攝影集「真帆仔」(2001年10月初版,河出書房)。08年他來多倫多展覽時也順道帶了一點不同的書過來,我發覺上面提到的那本書已是數度重印的版本了。這一本非常家庭照的影集,有些照片曾經出現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一個展覽「家庭肖像的變遷」(1992)。我看過這展覽,記得當時展覽還包括了August Sander, Thomas Struth等人的作品。92年7月的deja-vu(第9期)做了一個私生活特集,包括了三個人:島尾伸三,荒木經惟,Nam Goldin。

Labels:
島尾伸三
#19. 「中華幻紀」平民版
「中華幻紀」內文照片共分三組:「風流夢境」,「路傍摘星」,「幽思探懷」。島尾伸三在其中一些照片寫了一點文字註腳,例如一張拍攝天安門的照片文字是:「天安門/我記錄下的歷史情景可能只不過是再產生誤解的記錄。」島尾曾寄贈過我一冊日本WORLD PHOTO PRESS出版的「中華幻紀」(2004版,World Mook series 第23號),也即是「中華幻紀」豪華版之前身。所收照片如數,只是編排有如刊物耳。

Labels:
島尾伸三
#18. 島尾伸三「中華幻紀」
島尾伸三來多倫多時剛出版了「中華幻紀」。此書重達2 kg,264頁,開本220x275mm,由USIMAODA出版(島尾與潮田兩人名字合成,即自資也)。全書收島尾伸三30年間拍攝中國的共143幅照片。從照片質素到印刷水平均可謂極致。內文以中英日三種文字構成。於版權頁上端我看到一小段文字:「爲此書的問世,我出售了一生勤儉的父母和溫文爾雅的妺妺留給我的土地。謹此向他們表示我的感激之情。主啊!饒恕我的放蕩。」

Labels:
島尾伸三
#17. 島尾一家在多倫多
2008年夏天我們邀請島尾一家來多倫多做了一回展覽。以他們在水戸的展覽爲基礎,潮田登久子展了「本之景色」一組黑白銀鹽照片,島尾伸三則展出一組他在中國拍的彩色照片,島尾真帆以她的漫畫角色物件爲裝置。GOOD Edition後來還根據她直接繪畫在牆上的漫畫寫本發行了兩張GE限量版。

Labels:
島尾真帆
#16. 小真帆可愛之家
我問潮田爲甚麼Maho-chan?她答曰即真帆仔也。2004年10月在水戶藝術館的展覽「小真帆可愛之家」可謂島尾一家三口一個大型而又概括的展示。展出島尾伸三的「季節風」,「真帆仔」,「東京~奄美」,「中國庶民生活」;潮田登久子的「本之景色」,「冷藏庫」,「帽子」;島尾真帆則是她的漫畫物件以家的主題做了一個屋部裝置。這個展覽出版了兩冊書,一冊記錄了展覽的裝置過程,另一冊(紅色的)是選本作品集。後者尤是精彩,設計集華麗,樸實,精緻於一爐耳。設計師乃平井夏樹。

Labels:
島尾真帆
#15. 島尾真帆的女子高生GORIKO
島尾伸三送過我一冊他女兒的成名作「女子高生GORIKO」,該書於97年10月初版,送我的是98年2月版第三刷。該個再版本扉頁有篠山紀信拍攝島尾真帆的輕鬆造像(與粉絲一起的生活照。有一回我又在荒木的展覽見過他拍真帆的大頭照,名人行列耳)。島尾真帆的袓父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島尾敏雄。可謂有血緣脈絡可尋。

Labels:
島尾真帆
#14. 島尾真帆漫畫荒木經惟
#13. 荒木經惟的連載寫真小說
台灣的吳嘉寶在deja-vubis撰寫一個連載專欄,剛翻出的第12期(98年2月)看到他寫了香港回歸半年後關於摄影的一些事項,隨文並發刊了蘇慶強兩張照片。荒木經惟在新版的deja-vubis發表他的連載寫真小說「春雪」。這種模式可說是荒木的強項,他每天拍摄大量照片,故事發展就是看他的如何編輯。怎樣編輯高手,在他的諸影集可見一斑耳。

Labels:
荒木經惟
#12. 從deja-vu到deja-vubis
deja-vu於1990年創刊,開本228x298mm。此高水準之摄影季刊,每期厚達150頁以上,用紙及印刷均是非常精緻。飯澤耕太郎擔當主編,刊物爲山陽國策紙業公司資助。後來因為資助的終止,1996年刊物轉爲八開報紙形式,改稱deja-vubis。八角聰仁擔任編集主幹。隔月出版。刊物以摄影評論爲主。

Labels:
deja-vubis
#11. 「中港台當代攝影展」
1993年香港專業攝師公會開始舉辦攝影雙年獎,我是籌辦組之委員,便建議邀請飯澤耕太郎參與評判團。這是首回與飯澤正式晤面。翌年,香港適逢「中港台當代攝影展」及研討會盛事,飯澤特意來港觀展。及後並於deja-vu撰文以敍此行。

Labels:
飯澤耕太郎
#10. 渊上白陽與表現主義
最近在東亞借了一書是關於日本自1910至1920年末的表現主義運動(東京美術出版社,2009年初版,190x265mm,454頁)。該出版物其實是一個關於日本表現主義的大型展覽之圖錄並編收各章學術論文,檢討西方觀念的移入,收容,模仿及當時的本土意識。其中包括繪畫,建築,舞台等多個範疇。在摄影方面的文章集中討論了渊上白陽。渊上也被稱為「構成派」 ,其「白陽」摄影月刊於1922年創刊。

Labels:
渊上白陽
#9. 「初夏神經」
小石清在1933年出版的摄影集「初夏神經」,以金屬鋁板爲封面。作品本身也極富實驗性。飯澤的「都市之视线」雖是以文字爲本,所談之處其實也刊用了極豐富的插圖,其中包括了「初夏神經」多張照片。後來我買過一本「FOTOGRAFIA PUBLICA 」(Aldeasa, 1999年出版,270頁) 是一個關於全球在1919至1939年間摄影出版物的展覽之圖目,該書印刷設計均屬上品。關於日本部份也選了「初夏神經」,可惜刊用圖片時將封面倒放了。

Labels:
小石清
#7. 饭泽耕太郎「都市之视线」
1997年應日本寫真新世紀邀請作為其第十五回之國際評判。與荒木經惟,飯澤耕太郎,南條史生等合組成四人評判團。飯澤乃日本首席攝影評論家,在日出版的不少攝影集都是由他作序或寫導言。1990年我第一次讀到他的作品「都市之視線」〔創元社,1989年初版〕,他寫關於日本20至30年代的攝影。

Labels:
飯澤耕太郎
#5. 荒木經惟自拍像
deja-vu第4期荒木經惟特集封面的照片攝於1991年,可能是荒木特意爲該刊而拍。封底的照片拍於1990年,亡妻之痛之自拍像也。印象中,有一回在某美術館的荒木大展中我看過此原件雕像。雕像是出自誰之手筆,可惜當時沒有細考。

Labels:
荒木經惟
#4. 荒木經惟特集
在「近景」一冊飯澤耕太郎寫的文章題目是:「心療之庭」。講論荒木在陽子去世後作品所產生的變化。「近景」的照片成書之前部份原是在攝影季刊deja-vu發表,飯澤是該刊主編。第4期的 deja-vu(910410 )出了一個荒木經惟特集,當時正是陽子逝世一周年 (青木陽子逝世於1990年1月27日)。

Labels:
荒木經惟
#2. 「李家昇所藏荒木經惟黑白銀鹽照片展」導文
關於「李家昇所藏荒木經惟黑白銀鹽照片展」,我寫了一個小導文放在「豆瓣」:
「李家昇所藏荒木經惟黑白銀鹽照片展」是作為李家昇百貨店多倫多店開業的一個標示式展覽。其中大部份展品均為非賣品,是個展覽也可說是作為李家昇與荒木經惟之間友誼上的標記。
李家昇自八十年代開始研究及跟進日本當代攝影的發展,荒木是他所喜愛及關注的其中一位攝影師。1997年李家昇被日本邀請作為第十五回寫真新世紀之國際評判,與飯澤耕太郎,南條史生,荒木經惟等合組成四人評判團。此后李與荒木成為朋友。及后李移居多倫多,2000 年設立李家升畫廊,李開始展出及代理荒木經惟的照片,當時在加拿大還是不太多人知道荒木的攝影。
這些照片大都是荒木在九十年代初的作品,九十年代可說是荒木經惟其中最重要的創作時期,他的愛妻洋子於90年去世,在悲痛空虛交錯回憶的狀態中令他產生出一種巨大的創作能量。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包括「空景/近景」,「EROTOS」等。尤其是後者大部份照片都是以環形閃燈拍攝之近物照,這些與他後來拍照多采取的中距照有很大的不同。「EROTOS」也成為了他眾多照片中最精彩和最有特色的作品。這組近攝物照也影響了他後來以彩色為主的花系列。

Labels:
荒木經惟
訂閱:
文章 (Atom)